一、现有基础
1、学科点基本情况
化学工程学院与生物工程学院承担材料与化工硕士点建设任务。化学工程学院主要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属于一级学科,属省级重点建设培育学科,现有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带头人5人、后备学术带头人3人。学科成员共计25人,其中博士学位人员12人,占48%,在读博士4人,占16%;教授4人,占16%,副高级职称12人,占48%;50岁以上3人,占12%,35-50岁18人,占72%,35岁以下4人,占16%;学科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基本合理。学科下设提高采收率助剂开发、污水处理工艺与技术、结垢与腐蚀控制技术、功能材料与催化等5个学科方向,其中3个学科团队优势明显,学科团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
生物工程学院主要依托微生物学和生态工程学两个校级学科,现有学科带头人2人、学术带头人8人、后备学术带头人5人。学科成员共计20人,其中博士学位人员12人,占60%,在读博士2人,占10%;教授5人,占25%,副高级职称8人,占40%;50岁以上3人,占15%,35-50岁11人,占55%,35岁以下6人,占30%,是一只年轻化、高学历的学科队伍。学科下设微生物采油、应用微生物、微生物活性物质、微生物发酵制药、湿地环境综合治理、湿地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和湿地生态修复5个学科方向,其中微生物采油和应用微生物学科团队在微生物驱油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申请了多项科研立项,为企业解决了很多技术问题;其它几个学科团队在后续的建设中还需要加强。
2、特色与优势
(1)立足油田生产中的化学与生物难题,工程应用研究特色鲜明。紧紧围绕石油石化行业,特别是大庆油田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化学和采油问题,而开展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及应用。针对大庆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化学难题,而开展提高采收率助剂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针对化学驱油技术中采出液难分离、结垢与腐蚀等突出问题,而开展新型油田化学剂开发及应用、采出液分离、污水处理工艺与技术、化学清防垢技术、腐蚀与防护方面的研究工作;针对石油化工产品升级、废气处理等,而开展石油化工催化与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针对传统采油采油率低,而通过微生物驱油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工作。
(2)具有完备的校企合作平台,支撑学科发展优势明显。拥有“国家能源陆相砂岩老油田持续开采研发中心”、“黑龙江省油田应用化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油田应用化学重点建设实验室”、大庆油田“油田除垢与防垢研究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省高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黑龙江省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创新和教学平台,拥有学科研究设备2000余万元。与大庆油田开普化工有限公司、大庆油田化工有限公司、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油田设计院、大庆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大庆华理生物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校企合作平台优势。
(3)围绕油田化学工程技术应用,研究成果积累优势突出。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5项、大庆油田科技攻关项目15项,技术服务20余项,工程类科研项目经费总额2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3项研究成果在大庆油田应用,节约创效上亿元。
(4)围绕学科研究特色方向,研究团队实力优势领先。学科已形成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4个,即污水处理研究团队、结垢与腐蚀研究团队、提高采收率助剂研究团队、功能材料与催化研究团队、微生物驱油技术研发团队、大庆湿地生态修复与开发利用研究团队,研究人员共计45人,其中博士学位人员24人。5人任省级学会理事以上学术兼职。
二、问题及不足
1、学科研究设施不足,不能支撑省级学科平台建设。近3年,没有经费投入到学科平台建设,缺少用于高水平研究的学科仪器设备,如电镜、离子色谱、气质联用仪、ICP-MS、凝胶色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系统、动态阻垢剂评价系统、多重光散射仪、平均分子量测试仪、酸性气体腐蚀测试系统、等。
2、高水平学科领军人物缺乏,人才引进不足。目前,学科团队中只有刘洪胜教授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他学术带头人只是承担过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能够带领和支撑学科快速发展。另外,由于受学校体制影响,高水平带头人及博士引进受限,学科团队实力及创新能力一直难以提升。
3、科研成果产出主要集中在关键少数,科研的浓厚氛围尚未系统建立,激励制度尚未有效建立。大部分学科成员在科研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难以形成科研成果产出的数量优势。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尚未建立,科研团队中年轻教师较多,面临教学压力较大,且教学工作量较大,多数科研骨干忙于教学工作或管理工作,科研团队的优势未能发挥。有效的科研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将教师科研的激情和干劲有效激发出来。
4、联合培养硕士研究工作机制不健全。该工作未提升到硕士点建设应有的高度,工作进展缓慢,学校未有统一规划部署,二级学院工作开展进展缓慢。
5、联合培养硕士点建设工作未启动。学校也没有相关机制及制度保障。
三、建设目标
经过4年的建设,化工与材料硕士点基本达到新增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标准。
1.专业特色:围绕大庆油田生产中的难题,在油田化学工程与油田生物工程领域,继续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团队建设 4-5 个,与大庆油田及油田助剂、微生物助剂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研究,服务企业类项目年均经费不少于100 万元/年。
2.人员规模:(1)油气田化学工程方向专任教师人数达到 12 人,企业兼职教师达到 4 人。(2)油田生物工程方向专任教师达到 12 人,企业兼职教师 4 人。(3)引进高层次人才 5-8 名。
3.人员结构:(1)45 岁以下教师所占比例≥35%。(2)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不少于 1/2。(3)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骨干教师不少于 1/2。(4)获得外单位硕士及以上教师比例≥80%。(5)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比例不少于 1/3。
4.骨干教师:(1)骨干教师实践锻炼时间累计不低于 6 个月。(2)有不少于 1/5 的教师参与过本单位或其他单位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工作。
5.课程与教学:优化形成《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达到国家要求。
6.培养质量:(1)化工及生物 4 届本科生毕业生,毕业生人数 150 人以上。(2)建立完善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3)在教育教学成果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或表彰 1-2 项。(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85%以上。
7.科研水平:(1)师均年科研经费不少于 10 万元。(2)年科研经费不少于 200 万元。(3)年工程技术类课题经费不少于 150 万元。(4)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经费所占比例不少于 20%。(5)获省部级或一级行业协会、学会科技奖励不少于 3 项。(6)每位骨干教师主持过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有 1—2 项工程技术类课题在研,高水平学术成果或授权发明专利1—2项。
8.专业实践:(1)加强与东北石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大庆油田成员企业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每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不少于 1 人。(2)提供研究生可以选择参与的课题不少于 3 项。(3)积极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开发教学案例,不断加强实践训练,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实习实训、企业顶岗实习。
9.支撑条件:(1)围绕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培养,加大平台投入力度,完善平台功能,适应油气田化学工程领域、油田生物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2)建设稳定的联合培养基地 2-3 个,每个基地有 5 名副高级以上指导教师。(3)优化建设专业图书室 2 个。(4)在学风建设、学术道德、工程伦理等方面具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及有效的防范机制。(5)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四、建设内容
1.核心学科平台建设
以黑龙江省油田应用化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建设核心,强化公共共享平台建设,争取学校投资600万元,以“污水处理、结垢与腐蚀、化学提高采收率、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功能材料与催化”为优势特色平台建设,每个平台投入100-300万元,打造仪器先进、功能系统全面的学科平台,实现仪器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维护情况较好,无利用率不高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添置平均年增加10%以上(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需要)。将省重点实验室建成材料与化工硕士点核心平台、科学研究核心平台、聚集和吸引人才的核心平台。
2.优化学科方向
学科方向以做强存量、做特增量为主进行调整优化,以现有“以大庆油田开发为中心”向“石油与化工行业为中心”转变,研究重心由“以横向研究为主”转向“横向纵向并重”,同时拓展新增研究领域1-2个,形成高层次成果新增长点。
3.师资队伍建设
借助学校转制转型机遇,引进领军人才或团队,引进高能骨干学科团队成员,补足、优化现有团队人员不足、能力不强的缺陷,同时新组建1-2个科研创新团队。重点培养、打造骨干教师,引领和支撑学科团队建设。
4.专业及科研能力建设
加大教师国内外访学、短期进修、访学、专项能力培训、合作研究的支持力度,提升现有教师专业及科研能力。建立配套激励制度,引导教师回归实验室、回归课堂,培育高层次教学成果、学术成果和发明专利等。
5.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加大与东北石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开展联合培养专业硕士,锻炼师资队伍,为硕士学习、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在企业、研究院所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加大建设力度,具备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学位能力。
6.专业硕士管理制度建设
围绕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在研究生管理、学风建设、学术道德、工程伦理等方面建立规章制度及有效的防范机制,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管理与运行制度,以及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五、建设措施
1.聚焦师资队伍优化,加大高能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
采用“内培、外引”的方式,加强现有教师学历提升,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进修或在职攻读来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引进高能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学术领军人物;优化专业结构,引导和激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打造“结垢与腐蚀控制技术、油田污水处理技术、提高采收技术、功能材料与催化等核心科研创新团队,每个团队成员不低于8人。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根据专业学科建设及发展需要,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每年从国内外重点院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引进高能人才或优秀硕士/博士3-5名。二是在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中实行“博士化工程”。三是加大培养培育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教学新秀以及龙江学者等突出人才,评选铁人学者3-5人,调动广大教师科研积极性。四是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每年培养规模不低于3人。五是加强团队建设,组建课程群教学团队1-2个;继续优化现有4个研究团队,新组建1-2个科研创新团队,推动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六是实现45岁以下教师占比不低于60%,高级职称比例骨干教师不低于60%。
2、聚焦石油石化生产难题,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
以增强服务油田及区域经济建设为目标,强化科研与石油石化行业的结合,以科研创新平台和学术团队建设为核心,形成“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三位一体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学科优势和特色,继续支持和鼓励教师立足大庆油田,围绕油田生产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难题,主动服务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开展化学原理、化学技术、化学药剂、微生物驱油菌种等方面的研发及推广应用,保持学科研究优势,培育在复合驱采出液处理、油气层化学改造绿色新型油田助剂、新型功能材料、微生物菌种优化培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另外,拓宽研究领域,加大与大庆市科技局、环保局及中小企业围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及老产品升级换代等新的研究热点,新开辟1-2个研究方向,形成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3、聚焦学科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学科平台建设高度
一是,争取上级部门及学校资金持续性投入,继续完善“国家能源陆相砂岩老油田持续开采研发中心”和“黑龙江省油田应用化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两个重大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学校在关键设备方便的投入,同时打造“大庆师范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公共平台,强化共享仪器采购和分析测试力量建设,强化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二是,大个性化研究平台建设力度,不断提高研究平台创新能力,争取为结垢与腐蚀、污水处理、提高采收率、功能材料与催化4个平台配置相关核心设备;三是围绕现有研究方向,强化梯队建设,把现有方向做强,把新建方向做特,保证每个研究方向成员8-10人,核心成员4-5人。
4、聚焦高水平成果形成,进一步加大成果激励力度
在项目立项方面给予现有研究方向进行倾斜支持,在新兴研究方向上给予基础试验条件配备,对于优势科研方向上深入及拓展研究给予重点支持,在论文发表、著作出版、专利申报、成果奖励申报等方面为教师提供经费支持;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加大奖励力度。
5、聚焦学科交叉与创新,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深度
深入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与大庆油田设计院、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油工程研究院、大庆油田开普化工有限公司以及中小微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解决企业重大关切和技术、产品需求,实现成果转化的及时性、规模和深度,强化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基地支撑。
6.聚焦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力,加大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广度
加大联合培养研究生力度,在材料与化工学科领域继续探索与高水平应用型高校联合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建设稳定建设联合培养基地1-2个,以培育和锻炼硕士生导师队伍,每年培养专业硕士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