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生物制药
专业代码:083002T
二、培养目标
(一)总目标
本专业面向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需求,坚持产学研用,培养适应生物经济发展,具有铁人精神特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现代生物学、工程学、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持续提高自身在生物医药产品生产和研究等方面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生物制药相关领域从事生物产品生产、检验、研究、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分目标
目标1:具备生物医药产品生产、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升级改造与创新的能力,运用生物医药产品生产的科学原理、生物制药相关知识和工程设计基本理论进行生产、检验、研究、设计。
目标2: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生物制药基础理论,在生物工程设计和生产决策中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等因素,识别、分析生物制药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提出或改进解决方案。
目标3: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等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能力,适应生物制药行业变化和发展。
目标4:在技术研发和工程项目实施中展现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成为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
目标5: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铁人精神,具备生物制药综合素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生物制药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生物制药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1-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知识运用到生物产品制造和开发等问题的表述。
指标点1-2能够将工程知识应用于生物制药过程中某一特定环节,建立或运用合适的模型,并进行求解。
指标点1-3能够将专业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生物制药专业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发现问题、识别判断、科学描述和分析、借助文献研究分析生物制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获得有效结论。
指标点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找到产生问题的各个关键环节,并识别和判断其产生的原因。
指标点2-2能够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指标点2-3能运用生物学基本原理表达复杂生物制药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综合判断,获得有效的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解决生物制药过程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单元技术路线或生产工艺流程,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指标点3-1能够根据复杂生物制药问题的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设计、开发的初步解决方案。
指标点3-2充分考虑法律、安全、健康和环境等的需求,对解决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和研究。
指标点3-3能够对工艺流程进行设计,对单元和设备进行计算,对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和优选,体现创新意识。用设计图纸、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设计/开发成果。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设计科学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归纳和总结,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指标点4-1能够对生物制药实验中的现象、规律和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能够确定其中的关键环节,设计实验方案,规范操作。
指标点4-2能够依据生物制药专业理论,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和研究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指标点4-3能够基于科学原理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有针对性的开展实验,采集完整可靠的实验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针对生物制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和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指标点5-1了解生物制药专业常见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AI工具、数据库、信息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指标点5-2熟练掌握常用的制图和模拟软件,能够对复杂生物制药问题进行模拟和预测,并对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生物制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并能够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降低或避免其不利影响。
指标点6-1了解国家当前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熟悉国家生物制药及相关的技术标准。
指标点6-2具有工程实践经历,能够评价生物制药设计、运行管理和新技术开发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和工具设备,理解应当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并正确评价针对复杂生物制药问题的实践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能够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和管理生物制药的生产、开发新技术。
指标点7-1能够理解生物制药行业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意义,熟悉生物制药行业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指标点7-2能够针对生物制药项目,评价其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处理和安全防范措施的有效性,判断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生物制药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责任。
指标点8-1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
指标点8-2理解工程师的职业性质与社会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理解铁人精神基本内涵,内化铁人精神特质,树立职业理想,践行新时代职业精神,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9.个人和团队:具备团队协作的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协作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指标点9-1能够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能够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责任,能够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
指标点9-2具有良好的大局观念,能够在团队中根据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具备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
10.沟通: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就复杂生物制药问题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书面和口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等。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指标点10-1能够通过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等形式沟通和交流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案。
指标点10-2能够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交流生物制药领域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
指标点10-3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生物制药领域发展趋势,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就专业问题与国际同行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生物制药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生物制药实践中应用。
指标点11-1理解并掌握生物制药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能够制定项目管理的目标。
指标点11-2能将生物制药质量控制、进程控制和成本核算等项目管理要素与应用到生物制药产品开发、工艺流程和优化等工程实践中,体现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指标点12-1对于自我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指标点12-2能够进行自我评价,针对个人或职业发展需要,了解拓展知识和能力的途径,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
目标1 |
目标2 |
目标3 |
目标4 |
目标5 |
毕业要求1 |
指标点1-1 |
* |
* |
|
|
|
指标点1-2 |
* |
* |
|
|
|
指标点1-3 |
* |
|
* |
|
|
毕业要求2 |
指标点2-1 |
* |
* |
|
|
|
指标点2-2 |
* |
* |
|
|
|
指标点2-3 |
* |
* |
* |
|
|
毕业要求3 |
指标点3-1 |
* |
* |
|
|
|
指标点3-2 |
* |
|
* |
|
|
指标点3-3 |
* |
* |
|
|
|
毕业要求4 |
指标点4-1 |
|
* |
|
* |
|
指标点4-2 |
|
* |
|
* |
|
指标点4-3 |
|
* |
* |
* |
|
毕业要求5 |
指标点5-1 |
|
* |
|
|
|
指标点5-2 |
|
* |
|
|
|
毕业要求6 |
指标点6-1 |
|
* |
|
|
* |
指标点6-2 |
|
* |
|
|
* |
毕业要求7 |
指标点7-1 |
|
* |
|
|
* |
指标点7-2 |
|
* |
|
|
* |
毕业要求8 |
指标点8-1 |
|
|
|
|
* |
指标点8-2 |
|
|
|
|
* |
毕业要求9 |
指标点9-1 |
|
|
|
* |
|
指标点9-2 |
|
|
* |
* |
|
毕业要求10 |
指标点10-1 |
|
|
* |
* |
|
指标点10-2 |
|
* |
|
* |
|
指标点10-3 |
|
|
* |
* |
|
毕业要求11 |
指标点11-1 |
* |
|
|
* |
|
指标点11-2 |
* |
|
|
* |
|
毕业要求12 |
指标点12-1 |
|
|
* |
|
|
指标点12-2 |
|
|
* |
|
|
*关联
五、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化工原理、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等。
四年制本科,学生毕业最低应修读167.5学分,“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积分和学生德育考核合格,并达到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准予毕业。
通识选修课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素养、“中国共产党历史”专题课四类,在第2学期至第7学期开设,由教务处组织安排。要求学生大学期间至少修读6学分。其中,学生必须修读不少于1学分“中国共产党历史”专题课;至少修读2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至少修读2学分艺术素养类课程,其中至少包含1学分艺术实践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化工原理、电工电子技术等,须修满35.5学分。